close

作者:王純娟(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)寫於04.06.2010

 

 

專業生涯走一半了,我一直覺得人民拿納稅錢養我們這一群讀書人,給我們一個大學教授的光環,我們就要在專業領域內好好讀書做研究,將自己所學傳遞給專業領域的下一代,讓學術向前一步,讓下一代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之餘,也能有紮實的研究能力和實在的研究態度;台灣也能因此慢慢地有所不同雖然要把這些工作做到符合我的標準,與目前的薪水是不符比例的,但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,這種薪水要活在台灣,也不是那麼困難。換個角度講,「教育」其實也難以用「成本-營收」的概念來看;要那麼看重「成本-營收」,或許就轉行去商界了吧。

所以,當這些讀書人-最近的成大外文系和台大農經系-以不知情的學生和孩子的家教、褓姆的私人資料報領國科會和教育部案子的經費,以多位親屬的名字報領人事費,前者聲稱「許多教授都這樣做」,她的系所也說「她如果在外面兼一個課,她的錢絕對比這個多,她沒有必要為了這幾萬元的東西,然後去冒這個險」,後者在被查到之後,就把錢再繳回了事,校方也相信老師是無心之過。兩個事件都看到從「個人」到「機構」沆瀣一氣的生態。

已經不知道要萃取出什麼感覺了。「博士被訓練的,只有腦袋吧-假如真的很認真接受訓練的話。但是,假如腦袋被訓練過,又怎麼會只因「許多教授都這樣做」,就自己也如此沒有大腦地跟著做?

人的「品質」和「膽識」是無法被訓練的吧,只能靠自己鍛鍊自己。已經不知道要萃取出什麼感覺了,因為這些新聞不足以讓我瞠目結舌,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在專業方面:我審查過也讀過抄襲的作品,我聽過管他審查委員的意見是什麼,就照他的意見改,論文可以被接受登刊就好了」,而不會為自己的專業論點論辯。這些「看到」之外,是「結構性」的輕輕放下。博士們沒有大腦地跟著做(申報經費或是研究主題),沒有任何創見也不會為自己的專業論點論辯、只求自己的履歷表可以多一行,整個共犯結構也是以「無心之過」、「再給年輕人一次機會」之類的「不要我來當壞人」的濫好人心態,台灣的學術要如何進步?台灣的下一代要如何有好的求知態度和獨立思考的能力?

專業生涯行腳至今,可能再加上自己所感興趣的理論學派的薰陶,我越來越覺得任教大學的諮商工作者是一種修行」-沒有透徹地自我檢視,就難以成為一面「鏡子」去映照出與承接別人的慟與苦;看到學海的浩瀚和自己的不足,就知道要培養學生「青出於藍」。把鍛鍊自己「人的品質」和「膽識」放在心上,也記得自己是在從事「教育」,就會知道,錢只要夠用就好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學教授 品質 膽識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refor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