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純娟(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)寫於09.21.2010 

今年父親節前夕,教育部公佈一組調查數據,82%的孩子認為他們的父親就是賺錢養家,近四成的孩子覺得父親總是很忙,53%的孩子不會和父親分享心事。孩子生出來是還需要親代教育和陪著他們長大的,假如教養孩子算是家務事的話,從這些數據看來,大多數父親」對這份家務事的參與並不多,那麼假如孩子不是自然就會活著長大的話,母親祖父母家族教師(學校或安親班)就是承擔這份責任的角色

轉到另一群親代,他們的孩子因為11年前的九二一震災而驟逝。雖然在災難未發生時,這些父母親並無異於上述數據所呈現的:望子女成龍鳳,也給孩子最好的,所以努力賺錢養家(因為把孩子送安親班補習班而後者需要費用);因為這麼忙所以沒空也不會和孩子分享心事當孩子過世了,父母懊悔自己以前為什麼不多陪陪孩子,為什麼要設限孩子要考前三名才要帶他去玩,為什麼孩子做錯一些小事就要毒打他一頓;假如孩子可以再回到父母身邊,父母誓言絕對不要再這樣對待孩子了

這是這些父母親們用摯愛孩子的生命換來的學習

 體會過九二一喪子女父母親的眼淚和聆聽他們的故事,我明白了摯愛還在身邊是多麼幸福的事。隨著孩子已經到七年級,我以「家長」的身份經歷了教改,我發現教改至今的方向好像是對的:課本內容活潑且貼近生活,髮型和服裝的設限少了,功課變少了,最重要的是,在他們正處於E. Erikson所言之「認同 vs. 角色混淆」發展階段時,放學後孩子有自己可運用的時間,有和家人共同相處的時間,在當中探索自己正在發展認同追尋自我定位的她,能夠觀察評論周遭事物,能夠為班上教師霸凌之事而勇敢發出不平之鳴,能夠驕傲地說出:我有超級的想像力!」由小看大,難怪年初會有台南女中小短褲事件,這些「解嚴寶寶」,慢慢地在這群仍強調智育的四、五年級生當父母時,走得就是比父母親們來得奔放、自由,言之成理就大聲說出,「小警總」是不存在他們心中的。

 身為四、五年級生的父母,我至今最大的學習是:父母要學習放下以自己的標準我是為你好的心態而設限孩子,且要進一步地學習適應和接納孩子的特質,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和長大;而不是把孩子塞到安親班或補習班讓別人教,讓孩子就是趕回家睡覺而已

 九二一震災、八八水災,昨日17級風的颱風,無盡的天災人禍,意外降臨已經快要變成常態了。為免空餘不捨與懊悔,對於還有摯愛在身邊的幸運者,花時間陪伴他們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。也經常聽到人家在指責身教不足的人,說:「你這樣,我怎麼教小孩?」要教育小孩,就讓我們真的花時間「把自己放在孩子身邊」,縱使什麼都不做,也是「陪伴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refor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